績效監測系統(事)
。績效監測:組織為提供優質服務,所採取之測量服務進展及改變狀況的過程。
。期望能達成績效監測的三項目標,包括:
。績效監測的功能:
1、透明:協議的目標是公開的。
2、學習:一個組織可以學習到什麼是做得好的,以及有哪些是要改善的。
3、評量:組織的績效可由組織的管理或第三者所做的績效基礎的評量而給予。
4、賞罰:好的-正向獎勵;反之-負面的懲處。
5、預防:創新的誘因有助於預防組織陷入科層僵化。
6、責信:因透明公開而展現出機構的外部責信。
7、品質:績效監測的結果,助於決策者知道政的執行狀況,進而改善其政策的決策的回質
。績效監測系統的步驟:
。績效障礙的克服:
一、壓力管理:
。壓力:在人們認為重要的機會或威脅出現時,
因擔心可能無法有效處理該事而產生的感受。
。引起壓力的原因:
1、個人因素:家庭問題、個人經濟問題及員工本身的人格特質。
2、管理因素:(1)持續性 (2)明確性 (3)了解員工需要 (4)察覺壓力的靈敏度
3、組織因素:
(1)任務需求
(2)角色需求:角色衝突、角色負荷過重、角色模糊
(3)人際需求
(4)物理環境需求
。處理工作負荷的方法:
1、善用日誌管理
2、時間加權的運用
3、優先次序的運用
4、善用員工的優勢
。預防及減少員工的倦怠感:
1、增加工作的多樣性和選擇性(工作輪調)
2、工作擴大化
3、工作豐富化
4、協助員工認識自己的限制
5、提供員工適當的督導
6、提供諮商或支持性團體(員工援助方案EAP)
二、時間管理:
。時間管理:換有效率與有效能地運用時間 以實現主要目標。
。有效率:取最單純、最容易或最快的方式。
。有效能:從事該做的事。
。時間管理的好處:
。有效的時間管須注意:
。優先次序設定須考慮:
社工師重點筆記
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
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
社管-績效管理-目標管理系統MBO(人)-二版-P264
目標管理系統MBO-(人)
。彼得度拉克:一套系統性的目標設定和成果評估,將可改善組織的績效和員工的滿足感。
。MBO的主要要素:
1、上層管理者之有效規劃和目標設定
2、管理者和部屬設定與組織目標相關的個別目標
3、在發展和選擇成目標上有相當的自主性
4、定期檢視與目標相關的績效
。MBO的具體意涵即管理者以工作「目標」來管理部屬,
而不是以工作「手段」或「程序」來管理部屬。
。彼得度拉克:目標管理是由管理者及其部屬共同設定明的目標,
且將這些目標的使用視為激勵、評估與控努力的主要基礎。
一、目標管理的要素(人力資源管理的 4 項要素):
1、目標明確化:「目標」是目標管理的核心,將目標轉化為可衡量估的有形指標。
2、參與決策:員工共同參與討論建立共識後所共同決定的目標。
3、明確期限:目標與達成目標的期限需明確期限,作為督導和考核的依據。
4、績效回饋:定期的會談,管理者可與員工一起檢視進度與成效,
並提出問題與檢討,追蹤目標是否有效達成。
二、目標管理的步驟:MBO同時進行「由下而上」及「由上而下」的運作。
(一個上、下層級之目標相互銜接的體系)
。完整的目標管理過程 8 步驟:
1、組織整體目標和策略的形成
2、組織內各部門或單位之主要目標的配置
3、單位主管與其主管共同設定單位的具體目標
4、與單位內的所有員工共同設定具體的目標
5、明確界定要如何達成目標的行動方案,並獲得駐管與員工的同意
6、行動方案的執行
7、定期檢視目標達成的進度,並給予適度回饋
8、以績效為基礎的酬賞方式,激勵目標的成功達成
三、參與管理:承諾員工可加入組織策略執行之決定,對其工作具有決定權。
缺點:
1、管理者低估其員工 冷漠地域」
2、參與管理可能混淆管理者的角色
3、參與管理也可能會創造出一種不穩定的情境,進而危及到士氣與產量
四、目標導向(MBO)績效管理的實務內涵:
。Stern組織要MBO主要理由為:
1、改善員工績效
2、鼓勵和改善員工/管理者雙方的溝通
3、做為有關報酬、升遷/降職、調任、終止、訓練與發展需要的決定。
(績效管理是一套全面性的系統運作)
。設定目標與績效指標:
1、「整體目標」:一種抱負(廣泛、無時間性及特定成就無關)
2、「具體目標」:一種期待(可量化和觀察,具體目標需與整體目標和組織宗旨有關)
(1)具體目標需包抱:
。由誰執行(who)
。採取何種行動(what)
。什麼時間(when)
。如何評估(how)
。在哪裡(where)
(2)檢查具體目標設定是否適宜-SMART:
S:簡單明確
M:可測量的
A:可達成的
R:務實與結果取向
T:時限性的/可追蹤的
。規劃員工績效的基本要求:
1、「績效指標」:衡量服務能否達到經濟、效率和品質的重要工具
2、「績效標準」:所提供的服務之可被接受的最低層次
。社會服務機構常被採用的績效指標:
1、目標達成指標
2、SEA指標:服務努力與成就指標
五、監測績效與回饋:
。監測:指員工或工作團體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,持續予以測量績效和提供回饋。
。過程中的回饋有下列功能:
六、發展執行能力與團隊合作:
。訓練:為了確保每個人都具備有效完成工作的技術和知識,
以符合某些工作或任務上的要求。
。發展:藉由訓練、引進新技術或給予較高責任的任務,
以增進其做事的能力,並改善其工作方法。
1、專業發展
2、個人發展
社管-績效管理-二版-P256
績效管理
。「控制」是促進組織朝向目標邁進的一種方法,是管理程序最後一環。
。「績效管理」為控制過程的主軸。
。績效管理將組織的目標緊扣著組織的「人」與「事」
。MBO(目標管理) VS 績效監測:
。績效管理的要素:
一、引進「激效管理」4 項重要步驟:
1、承認和接受「績效是需要改善的」
2、認知和接受「績效管理是必須做」
3、要有真正的作為和堅定的承諾
4、是一項持續之漸進式的變革(無終點的旅程)
二、構成績效管理的主要6要素:
1、驅力(變革):變革的特性
(1)由下而上的凝聚
(2)小規模且漸進
(3)持續不斷的
(4)低成本
(5)以人為基礎
2、績效管理過程:
(1)建立標準
(2)衡量績效
(3)比較績效與標準
(4)考量修正措施
。維持現狀-不採取任何行動
。矯正偏差-改善實際績效
。改變-修正
3、員工:員工為組織最珍貴的資料。
4、品質:指產品和服務必須要能夠被創造和設計,以回應顧客的需求。
5、監測:(測量和監督必須是定期和有系統的,非隨心所欲的。)
不需要測量過去的事,需要關注的是:
(1)凝聚力
(2)適時性
(3)可信性
(4)可理解性
6、目標和標的:
目標和標的是有關:
(1)目前正發生的事件
(2)持續、進行中且日常的活動
(3)微幅的改變,但卻是一個環鏈或系列中的一環
績效管理----組織
(1)員工 ---- 人力資源管理
(2)品質 ---- 目標管理
(3)標的 ---- 績效監測
(4)監測 ---- 品質管理
目標管理(員工與標的結合)---績效監測系統(監測和標的結合)
。「控制」是促進組織朝向目標邁進的一種方法,是管理程序最後一環。
。「績效管理」為控制過程的主軸。
。績效管理將組織的目標緊扣著組織的「人」與「事」
。MBO(目標管理) VS 績效監測:
。績效管理的要素:
一、引進「激效管理」4 項重要步驟:
1、承認和接受「績效是需要改善的」
2、認知和接受「績效管理是必須做」
3、要有真正的作為和堅定的承諾
4、是一項持續之漸進式的變革(無終點的旅程)
二、構成績效管理的主要6要素:
1、驅力(變革):變革的特性
(1)由下而上的凝聚
(2)小規模且漸進
(3)持續不斷的
(4)低成本
(5)以人為基礎
2、績效管理過程:
(1)建立標準
(2)衡量績效
(3)比較績效與標準
(4)考量修正措施
。維持現狀-不採取任何行動
。矯正偏差-改善實際績效
。改變-修正
3、員工:員工為組織最珍貴的資料。
4、品質:指產品和服務必須要能夠被創造和設計,以回應顧客的需求。
5、監測:(測量和監督必須是定期和有系統的,非隨心所欲的。)
不需要測量過去的事,需要關注的是:
(1)凝聚力
(2)適時性
(3)可信性
(4)可理解性
6、目標和標的:
目標和標的是有關:
(1)目前正發生的事件
(2)持續、進行中且日常的活動
(3)微幅的改變,但卻是一個環鏈或系列中的一環
績效管理----組織
(1)員工 ---- 人力資源管理
(2)品質 ---- 目標管理
(3)標的 ---- 績效監測
(4)監測 ---- 品質管理
目標管理(員工與標的結合)---績效監測系統(監測和標的結合)
社管-主題二-方案設計規劃與評估(選擇)
1.「至少使50%受到家庭暴力的受害婦女,可以在接下來的三年之間達到一個獨立的安全的狀態」這陳述屬於「長期性規劃」的目標。
2.長期規劃:
(1)視未來是「可預期」的
(2)視規劃為一種「週期性」的過程
(3)假設目前的趨勢會持續下去
(4)假設最有可能的未來景況,強調「回顧推算」,列出每年為達成目標所應完成的事項
(5)問的是「我們是什麼行業?」
3.策略性規劃:
(1)視未來是「不可預期」的
(2)視規劃為一種「持續性」的過程
(3)期待新的趨勢、新的變化和新的驚奇
(4)對於未來,考慮一連串的可能性,並強調評估現階段組織環境後所制定的策略
(5)問的是「我們應該是什麼行業?我們現在做的是該做的事嗎?」
4.SWOT:
S:優勢 W:劣勢 O:機會 T:威脅
5.愛德華茲·戴明提出PDCA(Plan-Do-Check-Action的簡稱)循環是品質管理循環,
針對品質工作按P規劃、D執行、C查核與A行動來進行活動,
以確保可靠度目標之達成,並進而促使品質持續改善。
6.社會服務方案的邏輯模式:輸入->過程->輸出->成果->效應
7.Martin方案的生命週期模式:界定->規劃->執行->結束->評估
8.「平衡計分卡」作為績效評估工具,其主要的四個構面之組合為:
(1)財務構面
(2)顧客構面
(3)內部事業流程構面
(4)學習和成長構面
9.稽核(審核):在品質管理中,為獲得評量證據並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,以確定滿足品其檢查準則所進行有系統、獨立並形成文件的過程。
10.設施規劃:以樹枝狀的方式表達活動中的優先順序、彼此的關係,並找出蘆費時間最長的一系列加以控制。
2.長期規劃:
(1)視未來是「可預期」的
(2)視規劃為一種「週期性」的過程
(3)假設目前的趨勢會持續下去
(4)假設最有可能的未來景況,強調「回顧推算」,列出每年為達成目標所應完成的事項
(5)問的是「我們是什麼行業?」
3.策略性規劃:
(1)視未來是「不可預期」的
(2)視規劃為一種「持續性」的過程
(3)期待新的趨勢、新的變化和新的驚奇
(4)對於未來,考慮一連串的可能性,並強調評估現階段組織環境後所制定的策略
(5)問的是「我們應該是什麼行業?我們現在做的是該做的事嗎?」
4.SWOT:
S:優勢 W:劣勢 O:機會 T:威脅
5.愛德華茲·戴明提出PDCA(Plan-Do-Check-Action的簡稱)循環是品質管理循環,
針對品質工作按P規劃、D執行、C查核與A行動來進行活動,
以確保可靠度目標之達成,並進而促使品質持續改善。
6.社會服務方案的邏輯模式:輸入->過程->輸出->成果->效應
7.Martin方案的生命週期模式:界定->規劃->執行->結束->評估
8.「平衡計分卡」作為績效評估工具,其主要的四個構面之組合為:
(1)財務構面
(2)顧客構面
(3)內部事業流程構面
(4)學習和成長構面
9.稽核(審核):在品質管理中,為獲得評量證據並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,以確定滿足品其檢查準則所進行有系統、獨立並形成文件的過程。
10.設施規劃:以樹枝狀的方式表達活動中的優先順序、彼此的關係,並找出蘆費時間最長的一系列加以控制。
社管-主題一-基本概念與理論(選擇)
一、彼得杜拉克:「你不可能只僱用一雙手,你僱用的一定是整個人。」
指:(管理的工作沒有結束的一天)
二、「參考過去、適應現勢、體察未來」
1、經驗律:指累積經驗,以因應時、空、人、物、事之異動或變化
2、環境律:指觀察自然、文化、社會等環境影響因素,
以視時、空、人、物、事之不同而靈活運用。
3、趨勢律:指注意情勢而權變,不拘泥於一成不變。
三、最要價值5Cs:二版p55
1、挑戰績效:
(1)挑戰為何某一特定服務應被供給
(2)挑戰為何以如此提供
(3)挑戰既有的服務方式
*藉由檢視而創新服務方式*
2、比較績效:
透過各種相關的指標與其他組織進行比較,助於機構間學習,促進績效的改善
3、徵詢:
新績效標的之設定須視議題和服務性質來徵詢利害關係人的意見(參與和充權表現)
4、競爭:
競爭將持續作為得改善之必要的管理工具之一
5、統合:
統合為最佳價值的核心,能透過團隊、夥伴及整合的方式提供服務,助於績效提昇
四、管理理論發展脈絡的時間順序:
1、古典管理:
(1)科學管理- 泰勤 Taylor
(2)行政管理- 費堯 Fayols
(3)科層管理- 韋伯 Max Weber
2、人群關係:霍桑效應
3、系統理論:系統模式
4、權變理論
5、新(公共)管理:
(1)3Es(經濟、效率、效能)
(2)科層vs新管理主義
(3)新管理主義下,社會服務輸送模式的變革
(4)顧客選擇vs守門者
6、最佳價值:5Cs
(1)挑戰績效
(2)比較績效
(3)徵詢
(4)競爭
(5)統合
五、制度學派:
1、強調公信力與合法性
2、強調組織文化的重要
3、強調環境對於組織的影響
指:(管理的工作沒有結束的一天)
二、「參考過去、適應現勢、體察未來」
1、經驗律:指累積經驗,以因應時、空、人、物、事之異動或變化
2、環境律:指觀察自然、文化、社會等環境影響因素,
以視時、空、人、物、事之不同而靈活運用。
3、趨勢律:指注意情勢而權變,不拘泥於一成不變。
三、最要價值5Cs:二版p55
1、挑戰績效:
(1)挑戰為何某一特定服務應被供給
(2)挑戰為何以如此提供
(3)挑戰既有的服務方式
*藉由檢視而創新服務方式*
2、比較績效:
透過各種相關的指標與其他組織進行比較,助於機構間學習,促進績效的改善
3、徵詢:
新績效標的之設定須視議題和服務性質來徵詢利害關係人的意見(參與和充權表現)
4、競爭:
競爭將持續作為得改善之必要的管理工具之一
5、統合:
統合為最佳價值的核心,能透過團隊、夥伴及整合的方式提供服務,助於績效提昇
四、管理理論發展脈絡的時間順序:
1、古典管理:
(1)科學管理- 泰勤 Taylor
(2)行政管理- 費堯 Fayols
(3)科層管理- 韋伯 Max Weber
2、人群關係:霍桑效應
3、系統理論:系統模式
4、權變理論
5、新(公共)管理:
(1)3Es(經濟、效率、效能)
(2)科層vs新管理主義
(3)新管理主義下,社會服務輸送模式的變革
(4)顧客選擇vs守門者
6、最佳價值:5Cs
(1)挑戰績效
(2)比較績效
(3)徵詢
(4)競爭
(5)統合
五、制度學派:
1、強調公信力與合法性
2、強調組織文化的重要
3、強調環境對於組織的影響
社管-社會福利機構的外部環境因素
社會福利機構的外部環境因素
一、經濟因素:
1、機構的經費來源
2、非現金的收入來源
3、案主及案主來源
4、供給者
5、競爭者
二、社會因素:
(人口統計、性別、文化、社經、族群及可應用的勞動力等相關資料)
三、政治/ 專業因素
四、技術因素
一、經濟因素:
1、機構的經費來源
2、非現金的收入來源
3、案主及案主來源
4、供給者
5、競爭者
二、社會因素:
(人口統計、性別、文化、社經、族群及可應用的勞動力等相關資料)
三、政治/ 專業因素
四、技術因素
社管-管理vs行政-三版-P2
管理vs行政
一、Warham「行政」為三要素的一種概括性過程:
(一)高層的「指導」功能:長期的規劃和設定目標
(二)中階的「管理」功能:讓體系持續受到關注。
(三)基層的「督導」功能:監督管理層次所提出的政指示和資源的運用,
以確保績效能達到所訂的標準。
二、Kettner「管理」VS「行政」
(一)功能:
1、管理者:政策的執行(使組織以具有生產力且和諧的方式運作)
2、行政者:政策的制定
(二)本質:
1、管理者:整合性的活動
2、行政者:管理過程的一環(關切的是協實現組織目標之體系和程序的設計與執行)
(三)關注:
1、管理:一般性(具有較大的裁量權)
2、行政:特定性(受到較多規則或程序的限制)
三、Hughes「行政」vs「管理」:
1、行政:遵從指示和服務
2、管理:結果的達成、管理者須為結果負責。
四、「公共行政」vs「管理」
1、公共行政:
(1)將政策轉化為行動及公務管理的程序
(2)著動過程、程序和優先性
2、管理:
(1)包括行政、組織有效率地達成目標與結果負起真正的責任。
(2)比公共行政更廣泛,除遵從指示,重視結果的達成,及負起責任。
一、Warham「行政」為三要素的一種概括性過程:
(一)高層的「指導」功能:長期的規劃和設定目標
(二)中階的「管理」功能:讓體系持續受到關注。
(三)基層的「督導」功能:監督管理層次所提出的政指示和資源的運用,
以確保績效能達到所訂的標準。
二、Kettner「管理」VS「行政」
(一)功能:
1、管理者:政策的執行(使組織以具有生產力且和諧的方式運作)
2、行政者:政策的制定
(二)本質:
1、管理者:整合性的活動
2、行政者:管理過程的一環(關切的是協實現組織目標之體系和程序的設計與執行)
(三)關注:
1、管理:一般性(具有較大的裁量權)
2、行政:特定性(受到較多規則或程序的限制)
三、Hughes「行政」vs「管理」:
1、行政:遵從指示和服務
2、管理:結果的達成、管理者須為結果負責。
四、「公共行政」vs「管理」
1、公共行政:
(1)將政策轉化為行動及公務管理的程序
(2)著動過程、程序和優先性
2、管理:
(1)包括行政、組織有效率地達成目標與結果負起真正的責任。
(2)比公共行政更廣泛,除遵從指示,重視結果的達成,及負起責任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